地球的自转出了点问题。
8月5日这一天,将成为人类记录史上“最短”的一天之一,当然,这个“最短”并不体现在白天是否更快黑,而是在精密原子钟下,一天少了1.25毫秒。
这听上去无足轻重,但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能察觉,而在于我们过去几十年来对地球自转的理解,被现实一点点推翻了。
按照此前掌握的趋势,地球自转一直是在慢下来的。
因为月亮在上演一场持续数十亿年的拉锯战。月亮的潮汐作用通过摩擦效应把地球的动能抽走,带走一部分角动量,结果就是白天变长,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永恒的延迟。人类为了配合这种自然的减速,不得不发明“闰秒”制度,把时钟往后挪一秒,以维持UTC这个脆弱的人造系统的体面。
但现在,这一切正倒过来发生。
过去几年的高精度计时数据显示,地球的自转速度在悄然加快。不再是逐渐趋缓、亟需加秒,而是加速转动、接近“不够用”的地步。8月5日是其中之一,在它之前,还有7月9日和7月22日,也都出现了不到24小时的“短日”,都是以毫秒计的细微变化,却反复出现、持续积累。
我们不清楚原因。唯一确定的是,系统性变化正在发生,而且正在穿透我们对地球运行逻辑的基本认知。
首先可以排除月亮。
短期的扰动,比如月亮在天空中位置的赤纬角变化,确实能带来微小的潮汐调整,进而影响地球自转速度。但这类变化只是噪声,不是趋势的主体。
于是科学家将目光投向地球内部。
一个合理但仍未被证实的猜测是,地球液态外核的旋转在减慢。地球不是一块实心的石头,而是一台多层结构的复杂机器。
地核深处的液态金属若出现旋转异常,会通过角动量守恒机制强迫地壳的自转做出补偿。也就是说,地核慢了,地壳就得快起来。整个地球,如同一个巨大的陀螺,在内部压力的牵引下进行重新配速。
这可能是全球变暖以一种极端方式正在渗入地球深层机制的证据,也可能是地球地质活动周期性变动的自然表现。但无论哪种情况,都意味着人类对这颗星球的“操盘逻辑”掌握得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深刻。
一个尴尬的现实是,尽管我们有原子钟、有卫星、有高频算法和标准时间协议,我们竟然连地球一天到底有多长都没法百分之百确定。过去的“闰秒”制度一直是为应对地球变慢而设计,如今却突然面对一个尴尬的命题:是否该“减一秒”?
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几十年来,我们一直通过“加秒”来同步自然时间和人类系统。但若加速趋势持续到2029年,人类将不得不尝试“负闰秒”这一操作,也就是把标准时钟整体往前调。
这是UTC建立以来从未执行过的修正模式,它涉及全球通信网络、卫星定位系统、金融交易时序、航空调度等关键技术体系,一旦执行,所引发的技术连锁反应远超预期。
不像增加一秒那样可以“偷懒”处理,削减一秒在操作上要干预整个时间序列。这不是表面上的小动作,而是全系统级的“反向校准”,需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同步协议全部协同更新,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。
而这一切,只是因为地球自转比你想的要多快了1.25毫秒。
我们不清楚它还会快到哪里去,也不确定它何时会再次放慢。地球显然正在经历某种大尺度的、深层次的动力学重组,而我们对这种变化没有任何主动权,只能在地球给我们预留的时间缝隙里,小心维持着人类对“时间”的幻想。
历史上的人类曾崇拜时间,如同崇拜天命,试图通过农时、历法和天象掌握命运。而现代人类通过光钟、同步网络、全世界统一协调的时间标准,以为终于压住了这匹野马。但现在我们发现,那匹野马并未停下,只是过去几十年假装配合。
真正的时间,从来不归人类所有。它源于天体,运行在地壳之下、核流之中,跳动在超越人类想象的尺度之上。
8月5日,时间缩短了1.25毫秒。没人会察觉,钟表也不会停摆。但这毫秒的断裂,在科学意义上就是一丝裂缝。
一种深藏的变化,已然开始。
而人类,还在依赖一个“约定俗成”的秒针,试图安抚那颗不再稳定的星球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