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新能源车圈又炸锅了。
雷军一句“小米汽车月交付突破3万台”冲上热搜,评论区却涌出大量“交付数据能信吗”“订车半年还没排到”的质疑声。
2025年7月销量比前两月反升的背后,藏着新势力车企最危险的数字游戏。
看数据波动就觉得不对劲。
3月交付量冲到29000台,5月突然跌到28000台,6月再跌到25000台,结果7月突然蹦上30000台大关。
这过山车式的数据波动,和隔壁理想、蔚来等新势力稳定爬坡的销量曲线完全两码事。
某车企供应链总监私下透露,部分厂商会故意压单凑“爆点月”,把前几个月的订单集中到特定月份交付刷存在感。
网友“等车等到花都谢了”的评论不是空穴来风。
某投诉平台显示,小米SU7 Pro版的平均等待周期已超过120天,最夸张的北京地区订单积压到2026年。
对比三年前特斯拉Model 3国产时的数据,上海工厂建成半年内周产能就突破5000台,小米常州工厂规划年产能15万的底子,理论上月产应该早破万了。
现在这数据要么是产线真不行,要么就是订单池根本没吹的那么深。
新能源车企玩数据早不是新鲜事。
去年某品牌被曝出强制经销商虚假下单,今年初还有厂商被查出把展车、试驾车都计入销量。
现在最该关注的不是雷军发了什么捷报,而是中汽协什么时候能出台新能源车销量审计标准。
毕竟韭菜们拿着真金白银等车,等来的可能是车企精心编排的数字魔术。
“交付量上蹿下跳跟耍猴似的,3月说有现车,7月又搞饥饿营销,雷总这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?”
“坐标广州,3月10号锁单的MAX版现在还没出VIN码,官微天天晒交付喜报不害臊吗”
“学学人家比亚迪行不行?人家月销30万都不带喘气的,某些新势力刚过3万就锣鼓喧天”
“听说有区域经理让客户改配置优先提车,这不就是变相操纵数据么”
“敢不敢公布具体车型销量?怕不是拿便宜车型冲量,高配版根本产不出来”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